神经衰弱自此开始了它在中国的正名

文章来源:健康时报 2018-06-26 09:09

【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

最近一个公开声称自己患有神经衰弱的名人是薛之谦。在贴吧里,声称罹患神经衰弱的病友们用了数十万个帖子交流病史和经验,知乎上则在热烈讨论神经衰弱的体验,甚至「患者应该怎么活下去?」

精神科医生也时常遇到需要休假开假条的病人,他们要求写神经衰弱,而不是精神分裂,或是抑郁症。

它曾经在中国非常盛行,在精神疾病的门诊中,一度有三分之一,甚至有的地方高达80%的病人被诊断为神经衰弱

以至于当哈佛大学的阿瑟·克莱曼(Arthur Kleinman)在1980年访问中国的时候,他震惊了。此时的西方已经找不到神经衰弱的患者,而中国的神经衰弱发病率高得骇人。

这位身兼哈佛医学院和人类学系教授的美国人,中文名字叫「凯博文」。他是1949年以来第一个到中国大陆研究精神医学的西方学者,日后被尊为全球医学人类学的鼻祖。

图片来源:网络

随着凯博文等精神医学学者引入争议,神经衰弱自此开始了它在中国的正名——尽管今天这个疾病仍在中国社会被时常念叨,但精神医学领域对于它的专业诊断已不多见。

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精神疾病在中国的流行和衰亡,对文化的渗透,疾病的隐喻以及背后文化精神病学的争议,演绎了一段独特的历史。

被当成「垃圾桶」的神经衰弱

1980年的夏天,凯博文在湖南长沙的湘雅精神科门诊中记录发现,神经衰弱是这里最常见的诊断。一个星期里,湘雅第二附属医院的精神科门诊接待了361名病人,有三分之一被诊断为神经衰弱,而在凯博文曾经执教过的哈佛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的门诊部门,他从未见医生给出神经衰弱这类诊断。

根据凯博文的报告,中国其他地方医院的情况也差不多。神经衰弱的诊断比例通常是在三分之一到一半之多。

 
Copyright © 1999-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
温馨提示: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,向全国专家提问!
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┊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